新闻中心

体育科普丨科学运动,量力而行

———— 发布时间:2022-05-16    编辑:视之窗  阅读次数:0 ————

每逢佳节胖三斤,仔细一瞧三公斤,防疫期间家里居,回头再看加三斤;何以强身健体,体育运动少不了!但是运动也要讲究科学,运动有风险,事前需评估。来来来,“运动猝死”了解下。

运动猝死的概念

运动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死亡的简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学会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运动性猝死可追溯到公元前490年。那一年,希腊军队在雅典附近的军事重镇马拉松与入侵者——波斯军队展开了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激战,在希腊军队大获全胜后,青年士兵菲迪皮德斯奉命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但是,当他跑回雅典时,他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至此,“马拉松”长跑运动诞生。

细数历史上在运动中猝死的运动员也为数不少,吉姆·菲克斯(1984年,马拉松,美国)、弗乐·海曼(1988年,排球,美国)、谢尔盖·格林科夫(1995年,花样滑冰,俄罗斯)以及中国排球国手朱刚(2001年),还有前不久在参加节目录制时发生猝死的演员高以翔。

哪些人容易发生运动猝死

运动猝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类。心源性猝死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导致猝死。如青年人主要由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和心肌传导系统疾病引起,而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心源性运动猝死则几乎全部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冠心病引起;其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那些存在隐匿性心脏疾患的,以隐匿性冠心病为例,只有做心脏和血管造影才能确诊,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运动强度过大,出现猝死的几率就会较高。

另一种是超负荷运动导致心脏缺血而引起的猝死,这种更常见于专业的运动者、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等。

除了心源性猝死之外,脑血管意外、心理应激、服用兴奋剂、中暑、呼吸道疾病、肝病、肾病、体内存在感染(如感冒等)、饱食后运动、暴晒、运动后淋浴等都可能导致猝死。

因此对于每个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来说,运动之前做好详细的健康体检和运动风险评估很重要。

怎样进行运动前筛查与评估

 曾经有意大利科学家总结了1979-2004年职业运动员心血管病的筛查结果,发现提前筛查可以让运动员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数量下降90%左右。随着研究的进展,科学家已经发现40多个与运动猝死相关的基因突变,在有些国家,基因测试已经应用于不少职业运动员。然而对普通人来说,我们大部分是没有条件做基因测试的,那么下面这个由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的自我筛查问卷可以做个参考:

1.医生是否告诉你你有心脏病,并且只能参加医生推荐的体力活动

2.当你参加体力活动时,是否感觉到胸痛?

3.自上个月以来,你是否在没有参加体力活动时发生过胸痛?

4.你是否曾因头晕跌倒或者失去知觉?

5.你是否有因体力活动变化而加重的骨或者关节疾病(例如腰背、膝关节、胯部)?

6.最近医生是否因为你的血压或者心脏问题给你开药?

7.你是否知道一些你不能进行体力活动的其他原因?

上述问题,如果你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是”,都不要贸然运动,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在医生的指导下运动更为妥当;如果全部答“否”,那么可以开始运动,但是缓慢、循序渐进的运动更安全。

运动中注意事项

1. 控制运动强度。低强度运动的脉搏为每分钟100次以内,中等强度为130-150次,高强度则为150次以上。一般推荐中低强度的运动,老年人运动时,避免每分钟心跳超过“170-年龄数”。

2.运动前后监测。简单易行的监测手段为监测运动前后脉搏变化,一般来说,低强度运动后的脉搏应该在运动后5分钟-10分钟恢复正常,中等强度为20分钟-30分钟,高强度则为0.5小时至1小时,不同体质的人群可按此标准安排运动强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人群,应该在医生或运动专家的指导下从事体育锻炼。

警惕

如果身体出现以下这些信号:

1.频繁的心跳过快

2.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

3.晕厥持续几秒钟后,不能自行恢复

4.近期突然出现频繁胸闷,且症状变严重

5.出现剧烈头痛,或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

7.突然身体软弱无力或活动不灵

8.突然出现眼前一片黑

9.出现吐字不清或口角歪斜、流口水

10.突然头部眩晕,走路不稳

11.突发性出汗

12.憋气、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13.重度的血压升高

这些表现中有些看起来虽不严重,但如果恰好这段时间内极度疲惫,又有这些症状出现,建议及时就医。

急救措施:若不幸发生心脏骤停,一定要抓住“黄金救治时间”。抢救的黄金时间是发生猝死4分钟之内,通过CPR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并立刻拨打120求助


视之窗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19 © 北京视之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2002731号